字數:2572 字 | 預估閱讀時間:13 分鐘
大一下第七週回顧 20250331~0405
(把它放在這是我對於SEO的妥協)
然後那個標題是GPT依照我的內文生的,不過這個標題確實不錯。

對於未來的想像
禮拜一在愛智者書窩(高中輔導老師的粉專)看到了這麼一句話
人這一生會活兩次,第一次是呱呱墜地,
第二次是意識到我這一生僅有這麼一次。
看似平凡的話,也並不是第一次看到類似的話,但對今天的我特別有感觸。
把這句話的概念拿去問GPT後,獲得了以下的結論
一、生活上的變化
- 優先順序重新排序:
你可能會更清楚哪些事情值得投入時間,哪些是浪費生命的。像是更珍惜與重要人相處的時光,或開始放下無謂的比較與期待。 - 更願意冒險與行動:
因為「沒有第二次人生」,會更願意嘗試自己一直猶豫的事情,如創業、旅行、轉職、愛一個人、不再討好。 - 對時間的感知變敏銳:
你會開始意識到每一天都不能隨便過,更容易實踐「有意識地活著」這件事。 - 減少拖延與逃避:
因為清楚知道「等有空」很可能永遠不會到來,所以更願意現在就去做。
二、心態上的調整方式
- 從「追求成功」轉向「活得值得」:
不再只用社會定義的成功來衡量自己,而是問:這樣的生活我內心滿意嗎? - 建立「反脆弱」的價值觀:
世界無常,珍惜當下,但也接受風險與失敗作為成長的養分。允許自己不完美地前進。 - 刻意練習「選擇與放棄」:
因為人生有限,反而讓選擇更有意義。不再什麼都想要,而是知道「這是我真正想活出的人生」。 - 內建「死亡提醒」:
並不是變得悲觀,而是偶爾提醒自己「如果今天是最後一天,我會這樣過嗎?」這能幫助你重新聚焦。
說實話確實蠻有用的,若時常提醒自己「時光是不會復返的」,瞬間就會湧出很多的能量。而非像過去慢悠悠的在書桌前消磨時間。我自覺這兩週極度容易在書桌前睡著,天氣冷的副作用吧。不過我發現一個不算好方法的妙招,穿短褲在外面走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糕。這就很像腳再泡冰水,當回到溫暖的地方後就會有一種回溫的舒服感,然後腳也比以前來的放鬆。更重要的是,身體會需要顫抖來維持體溫,所以會特別有食慾,並且因為冷也比較不會想睡覺。
看來極端環境確實會讓人更有專注力。
最近很突然冒出來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」的念頭,然後就會放下手中的事情。通常對我來說是打開筆記軟體開始打字或是在Youtube上開始海巡。雖然有的時候還是什麼都不想做,然後開始沒意義的滑手機(通常是沒睡飽或過敏的時候)。
不過回過神後的反應會快一點,而不是繼續回去耍廢。

高中好友們
禮拜四晚上,突然想到住在隔壁鄉鎮的同學C,他是我們班唯一留在高雄念書的人。
想到前幾次回來都沒好好聊到天(只有寒假的時候一起搭了一次捷運),加上肚子剛好有點餓,所以就很突然地問他:「ㄟ要不要吃消夜」
:「太突然了吧,讓我想十分鐘。」…「你有帽子嗎」
「有」
:「那半小時候見」
然後我就騎去載他了。


這同時也是我第一次晚上跟他出來吃消夜,一邊聊現在大學的生活、有時回憶過去高中的蠢事情。吃完之後在店家附近走路散散步,我向他拋出了一個觀點:
「你不覺得高中過的真的很開心嗎?」
:「你說的對。」
「高中會是我最開心的時光,大學則會是最充實的。」
這句話似乎在高中時於某篇文章中看過,當時完全沒有這種感覺,只覺得每次期考數學都只考三十幾分很爛,然後課外活動跟競賽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。
不過現在回想起來確實非常快樂,在實驗室的生活、每次去中山大學上課的早餐局、各種全班一起的參訪和畢業旅行。還有校園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蠢事情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超級好笑。
上個禮拜也剛好去新竹找了同學,大家可以回去複習。
更:禮拜六晚上也很臨時的約了一次,總共五個人出來吃吃飯+聊天打屁,再跟同學C一起搭捷運回家。



捷運行駛在同樣的軌道上,但周圍的環境與建築物卻有所不同。原先的五輕(高雄煉油廠)已完全拆除,現在進入整地並蓋了新廠房,而某一部分已經處理好,並且台積電也已進駐(我有個表姐因台積電來到高雄工作)。而在後勁站,海科大旁邊則有不少棟高樓拔地而起,家附近的橋頭科學園區也是如此。一片片的空地漸漸轉為工地,再轉為富麗堂皇的建築。
每次回來的一大樂趣就是在玩找找看,找找看到底什麼地方變了。
然後發現變的不只是高雄,還有我自己。
Hope for the best, plan for the worst.
這個連假閒來無事(好像其實沒有閒,下周是期中周),又去網路上翻翻東西。再次看到了詹雨安學長的部落格,然後再挑了幾篇文章翻翻。我在國三、高一、高三看到這些文的感受都不太一樣,而現在大一看到更是心有戚戚焉。
第一次看到學長的文是這篇:[心得] 關於科學/資優班的一些惱人標籤
當時是在剛考上科學班不久,在找相關資料時看到的,當時只覺得「哇這個人也太強了吧。」
而現在的我來看,裡面有段話特別有感受:
科學班學生以後若沒有達到社會上定義的「成功」、成為菁英份子,那就是教育失敗。
雖然大多是我給自己的壓力,但我確實蠻擔心自己沒有達到社會上所定義的「成功」,所以想要盡全力的向前進。雖然不知道未來到底能到什麼高度,可是我知道我不往前衝就一定不會出頭。
接著是這篇文:寫在休學之後(序): 從雙主修到休學的一年
周遭沒在唸書的同學,想的都是要怎麼樣臨時抱佛腳才不會被當。有唸書的同學裡,也有很多人比起深究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,更在意能不能把課程考試的重點分數拿到,取得亮眼的成績。
當時高中看完全沒有感覺,現在完全能夠體會這個觀察,因為我現在根本就是這樣的人。非常在乎能不能拿到重點分數,然後獲得很亮眼的GPA,接著一路照著大多數人與社會期望的路徑向前行。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壓力,我發覺我自己越來越少靜下來梳理自己的想法了,「好好地坐在書桌前,把心裡所想給記錄下來」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,除了要進入狀態很費力以外,我總會藉各種方式在拖延,不管是寫作業或耍廢。
我很在乎成績,但我也不想只在乎成績,而到最後就有種兩邊都掌握不好的感覺。
不知道怎麼個好解法才是。
回到我的標題,我忘記我在哪裡看到這句話的了。不過這確實能當作一個還算穩固的基準,盡量做好一切的規劃,至少在所有希望都沒有實現的時候還有個基本盤。我知道我自己可能還是一個不夠有夢想與勇氣的人,但我希望能以我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嘗試與享受吧。


十年前 vs. 十年後
真的~突然又好想回高雄喔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