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數:989 字 | 預估閱讀時間:5 分鐘
20140222(六)
我和媽媽來到台北,似乎是來參加姊姊的班親會。
「松江南京」,這個詞一直卡在我的腦袋中直到國中,雖然就是個普通的捷運站名。此時松山新店線尚未全線通車(這年底才通車),這名稱深深地刻在我記憶中,對我來說相當難忘,但也不清楚背後的涵義。
從捷運站走了一段路,已完全不記得任何場景,唯一記得的部分是有穿過一個高架橋下方(高中才意識到是建國高架)。熟悉台北的人應該知道了,這所學校正是中山女高。
看完學校後,媽媽和我去逛了袖珍博物館,裡面有很多精緻的房子和模型,是那樣的寫實與吸引人,頂上的燈光使模型更加立體。當時的我細細端詳著這一切,那樣的純真與無憂無慮是現在所不具有的。
以上是我記得的部分,會有這篇文其實是因為FB的回顧,我完全不記得有這件事。
但我覺得我媽的貼文寫得很精闢,現在身為年底要20的大學生,其實很羨慕過去的那個自己。
很久沒有像這樣玩的不亦樂乎了,自己似乎很少有如此單純的快樂了呢?


十年前 vs. 十年後
回到現在
前些日子剛好有去三創附近買東西,所以決定到伊通公園故地重遊。公園不大,成一個矩形,四周被單行道環繞。公園內被中央的兩條道路大致劃分為四個區域,運動區:看起來是羽毛球網,但網子被降下來打匹克球;有兩個遊憩區:分別是不同的器材(溜滑梯、公園常見的健身器材之類的);最後便是一個空曠的亭子。
可能因為鄰近中山女高,我那天當訪的時候的確有學生穿著校服在此和友人討論事情。
整體來說是個很具有生活感的公園,我到訪的時刻大約19:25,有非常多的人與群體在此公園。整個家庭出來散步、阿公阿罵輩的人們聚在一起聊天、運動區在打球等等。
密集公寓住宅區中的公園或許就該是這個樣子吧,之前「建築導論」課中有提到「田園城市理論」,雖然這裡其實根本不算(事實上永和才是),但這些公園的功能是差不多的。
永和那個(參考資料點我)根本是個災難,因為太多人住進來,所以把原先的綠地都拿去蓋建築,只剩下四號公園(823公園)的一部分。
扯遠了,會有新奇體悟的原因是我所成長的地方有些空曠,大片大片的水田就在身旁、公園周圍也是尚未開發的空地,沒有那種「在繁忙的生活中,到少數的綠地(公園)散步放鬆的經驗」,因為只需要到未開發的區域走走就好。
這篇文到底在寫什麼啊,我也不是很確定,但總之是尋回了一個潛藏在童年回憶中的角落,同時也是一個替我保管無憂無慮的地方。
下次再回去走一走(順便去逛袖珍博物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