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數:1190 字 | 預估閱讀時間:6 分鐘
慢下來,才能更加深入。
The Decisive Moment
在開始認真看待攝影這件事情後,我嘗試著找了一些資料,其中最吸引我的觀念是由布列松所提出的
「The Decisive Moment(決定性瞬間)」。
Photography is the simultaneous recognition, in a fraction of a second, of the significance of an event as well as of a precise organisation of forms which give that event its proper expression.
嘗試著在不同的照片中找出這所代表的意義,但似乎沒有什麼收穫。現在只覺得自己是在原地踏步,每天僅捕捉著類似構圖與光影的瞬間。
我一直知道自己是個貪心的人,總冀望在照片中獲得的更多,可是越是追求,就越顯得「單調」。
會突然記錄下這一點,除了是因為自己又開始每天背著相機出門(D750 + 50 f1.4),便是發覺自己在構圖與光影捕捉上的局限性。說好聽點,便是已形成了「風格;說難聽點,就是了無新意。這未嘗不是件壞事,但總會有種被約束的不自在感,但要跳脫過往的框架來捕捉畫面,自然需要有不同的視角。
這也正是我辦「相機漂流計畫 台大 Ver.」的初衷,我期望自己能在領略不同人眼中的世界後,再次找回「捕捉我眼中的世界」的那份熱情。



沒想到挑的照片都是黑白的,總之這樣的照片大概就是我心中所想的吧
(應該明顯看得出來第三張是被我硬放上來的)
A one and a two
這是楊德昌導演的作品「一一」的英文,這部電影是我心目中電影的前三名,就是每年要看兩三次還不覺得無聊的那種。
為什麼特別提到這個,是因為我在搭文湖線回程時,總會有一種惆悵感,通常是在經過港墘運與西湖之間的內湖科技園區時,那樣外觀工整的大樓,窗戶間透露出的白綠燈光令我聯想到一一中的場景。
我特別喜歡洋洋在電影中的一段台詞
Yang-Yang: Daddy, you can’t see what I see and I can’t see what you see. So how can I know what you see?
N.J.: Good question. I never thought of that. That’s why we need a camera. Do you want one to play with?
Yang-Yang: Daddy, can we only know half of the truth?
N.J.: What? I don’t get it
Yang-Yang: I can only see what’s in front, not what’s behind. So I can only know half of the truth, right?
這句話完全觸動了我的內心,是啊,我們往往只能看到一半的真相。而且有些愚蠢的是,我們對於這樣「一半的真相」往往總是深信不疑。
不過對故事劇情的些微模糊感正在提醒我該重新看一次了。